生活美學導入通識課程效益之研究-以美妝課程為例
石美芳
華夏技術學院 化妝品應用系 助理教授
石美芳
華夏技術學院 化妝品應用系 助理教授
在設計、工藝與文化頭角崢嶸的美學世代,必須讓自己身體重新學習與美之間的頻繁互動。本研究主張透過正向學習了解自己身體的良好價值,引導從生活中練習與美學、設計與創造力互動,投射到整體產業競爭力發展。今天,基於全球變遷趨勢亦或社會發展使然,以往我們在「製造經濟」熟悉的「生產條件比較利益法則」思考,今後其實無關緊要了,代之而起的是「生活條件比較利益法則」與「生態條件比較利益法則」。有美學的、風格化的生活條件,才可能有美學的、風格化的產業發展(李仁芳,民94)。經過良好美學“訓練”的身體,自然能夠在五感之中體驗出最細緻的美,並進而透過其他物質表現傳達出來。透過日常生活累積出的感性與美力,正是世界各國廿一世紀努力發展的國家競爭力。
台灣大學領風氣之先開設「生活科技與工程實務」通識課程後,各大學的通識課程也相對更五花八門起來,食色生死更是大熱門(張錦弘,民94),印證學生期望在通識課程中加強自我的生活與社會成熟度,同時也是開啟在本身科系的專業領域中,另一個學習發展的機會之窗。本研究提出在大學通識課程中應加重生活美學素養的培育,以及自我身體美學的認識,期望:1.跳脫已經過度商業包裝美的定義,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讚美自己,從內到外展現出自信。2.在每天都必須面對的“服裝儀容”中認識自己與美學的互動,期盼以最基礎簡單的“美妝”為出發點,展現如“陋室之花”般的感染力,讓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創意美學之島。
本研究透過文獻蒐集與實驗統計,以職場、學習與生活面分析「美學」的趨勢與必要性,並從社會、教育、學生三個構面來交叉分析,得到對國家社會競爭力、教育創意深度、學生自我自信心建立等部份,均有正面的效益,提供決策關單位在思考未來教育發展時,一項參考的依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